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解释翻译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孔子这段话是在他老人家周游列国的时候,经过匡地这个地方说的。在夫子来匡地之前,鲁国季氏家的家臣阳虎曾经入侵匡城,就是来到这个地方,施以暴虐,虐待百姓,所以匡地的人对于阳虎是深恶痛绝。孔子的相貌跟阳虎很相似,过去又没有什么报纸、电视,也没有拍照,所以人们对于相貌印象并不是那么深,大家都看他是阳虎的样子,以为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孔子经过匡地的时候,就遭到匡人围禁了五天,把他拘禁起来。夫子他这个样子有点像阳虎,正巧那时候给孔子驾车的弟子叫颜克,当年颜克也是为阳虎驾车的,大家因为认出颜克,所以断定孔子就是阳虎,好家伙,就把他给扣留起来。所以夫子在这里讲,『子畏于匡』,这个畏,不是作畏惧的意思来讲,夫子是勇者无畏,他怎么会畏惧?这个畏是讲被拘留了,被拘禁起来,是这么一个意思。

在《雪公讲要》里头,他也引用前人一些文献,讲夫子畏于匡,实际上是拘于匡,就是被拘禁起来,拘禁了五天,所以这个畏就不是作畏惧的意思来讲。这个话就是说,孔子被匡人给误会了,包围起来了。当然一时也解释不清楚,这时候情况也很险恶,匡人要报复,终于找到机会了,以为他是阳虎,甚至要把孔子杀掉来雪恨。夫子就讲了这段话,这个也是自己志向的表白,也是安慰自己的弟子们,让弟子们也不必恐惧,自有天命。他这是讲,如果天不丧斯文,上天没有把我这圣贤道脉给斩绝的话,我不会死的,匡人不会拿我怎么样。如果天真是丧斯文了,这个文就是讲圣贤的道脉、法脉,如果天要斩绝这个法脉,那也轮不到我孔子来学了,早就该灭了。

所以在《论语集解》里头,这是三国时代何晏批注的,他引「马融曰」,马融是郑康成的老师,他注《论语》当中说,「如予何者」,这是指『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个如予何是什么意思?「犹言奈我何也」,天既然不会使斯文丧绝,那匡人又奈我何?所以「天之未丧此文也,则我当传之」,我就应该传这个文,这个法脉我能传下去。「匡人欲奈我何」,匡人能拿我怎么样?「言其不能违天而害己也」,其是指匡人,孔子说匡人不可能违反天意来害我的。你看看孔子的自信。他直下承当,我来这个世间就是来承传圣贤道脉,如果上天不是想把这个道脉给斩绝了,他不会害我的,我不会死的,何等的气慨!这个志向我们应该学习,人立了志,他就是大勇无畏,把自己的身命交给天来办了,天来安排。如果我能留在世间帮助弘传正法道脉,那我乐意,宁愿在这个世间受点苦,在所不惜,在所不辞。如果是上天觉得没有办法在世间再流传什么正法了,让我死,我也欢欢喜喜去,在所无憾。你看这种乐天知命,命是他的使命,孔子知道自己使命,所以他一点畏惧心都没有。

讲到这个文,夫子讲,『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文王是周文王,周文王是继承尧舜禹汤之道,古圣先贤之道,周文王继承了,他们都是圣人。文王已经去世了,「没」是去世了,不在了,这个道还有武王继承,武王是文王的儿子,还有周公,周公是武王的弟弟,也是文王的儿子,都是圣人,使到这个道脉相继不绝。所以文在兹,这个文就是圣贤的道脉、圣贤的教诲。所以中国人讲文化,这个文化的「文」字,不是普通的,就是讲古圣先贤传下来的这种教化。传到孔子那里已经是八百年后了,周朝八百年,夫子是在周朝末年。夫子能够传承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之道,所以文在兹。这个「文不在兹乎」是反问,那是强调文在兹,在谁身上?在孔子身上,兹就是这里,孔子这里还是在传承着中华圣贤文化。这一句也表明了夫子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使命感,这个我们要学习。我们来这世间没别的,就是来传承文化,这是上天赋予我们的使命,既然上天还让我这一天活着,证明上天就不希望让这个文化断绝。你有这种使命感,你哪能不成就?

所以这底下讲,『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就是讲天如果有意要灭除文化道统,丧就是灭除,斯就是这个,这个文就是文化道统。以后我们讲到斯文、斯文,都把它的意思已经引到别的地方了,说这个人很斯文,其实斯文本意是讲这个文,这个文化道统。如果天要灭绝这个文化道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就是我,这个后死者就是后来者,孔子是后来者,相对于文王、武王、周公来讲,他是后死者,那就不得学道,不得知这个文化了,就是这个意思。这话倒过来讲,孔子已经得知这个文化道统,正说明天没有意思要灭除文化道统,而是有意思把这个文化道统传下去,可见天意是要保留这个文化,现在由我来传了。你看夫子承当,可贵!学儒,就要学得像孔子一样,学贵立志,立志是我要去承当,直下去承当起传承文化道统这个使命。所以这里讲「天之未丧斯文也」,既然天有意还保留这个文化,由我来传,那我将来还有命,「匡人其如予何」,匡人怎么能够把我给杀害?

夫子这个话在《论语》中不止讲一次,每次遇到绝境的时候,夫子就流露出这样的一种志气,这是真正感动天地,不因临难而变节。像夫子过宋国,被司马桓魋有意要杀害他,夫子也说「桓魋其如予何?」「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天把我生下来到这世间,就是来传承道德,这司马桓魋一个小人,他会拿我怎么样?夫子在陈蔡绝粮那个时候,大家险些饿死,你看还是这样的镇静自若,都是因为他这种使命感成就他的定力。夫子这么一讲话,匡人一听,他们也听明白了,知道这不是阳虎,因为阳虎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这种话,不是圣人谁能说得出来?阳虎一个小人,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所以就不言而自明,也就解围了。所以圣人真正他担当为上天弘化的使命,自自然然化险为夷,无所畏惧。

这里我们最重要的要学习夫子那种以道自任的使命感,深信天不丧斯文。传统文化流传到现在四、五千年,会断绝吗?不会!要断绝,早该断绝了。历史上多少的浩劫都不能使它断绝,现在到我们这一代,我们也要传承下去,深信只要我们发心立志传承圣贤文化道统,即使再大的灾难,也奈我们无何,为什么?我们有这个使命。像佛法里面讲,末法有九千年,现在还有九千年,刚过了一千年。佛法运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后面末法一万年。那我们现在距离佛灭度三千年,所以后面还有九千年,九千年的佛法要传承,天不丧斯文。所以有的人说,现在这个世界末日怎么办,大灾难怎么办?还有人讲二0一二年底会有大灾难,因为玛雅人的预言只预言到二0一二年年底。我们学了佛,不害怕,知道天不丧斯文,灾难可能会有,可能很大,但是绝对不会灭绝人类,更不会灭绝文化道统。但是我们自己要担当起来,在苦难的时代还要传承,传灯。

蕅益大师批注当中讲,「道脉流通,即是文。非谦词也。如此自信,何尝有畏」。这个道就是圣贤之道,道脉就好像家族的血脉一样,一代传一代,圣贤的文化也要一代传一代,这叫流通。通就是不滞,它不止,必定是会有,每一个时代有人来传它的道脉,这叫文。文,落在谁身上?谁去传承?我们学了这一段,不要看看别人,是不是你?是不是他?那就错了,那你没真学孔子。真学孔子,这个责任不要推给外人,直下承当,我来承传。要求别人不如要求自己,这就对了,每一个人都要有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孟子讲得好,「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都能做像尧、像舜那样的大圣人,为什么我不行?所以有时候该谦虚得谦虚,不该谦虚的就不要推诿,自己要承当。夫子在这里讲的这个文,「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这不是谦词,自己承当,责无旁贷。「如此自信,何尝有畏?」你真正有这样的自信,你不会有畏惧。

这个自信就是对自己的信心,信什么?第一个就是信自己本来是圣贤,跟圣贤没有差异。孟子讲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佛家讲「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刚刚讲的是《华严经》;《圆觉经》里讲的「众生本来是佛」,我们得信这个。众生是谁?是自己,自己本来是佛,本来具足如来智慧德相,本来都可以成为尧舜。本来是佛,现在想要去作佛,岂能说作不了佛?肯定可以,你真的发起这个大心要作佛,佛门里讲的这叫菩提心,你发菩提心了。发菩提心,昙鸾大师,这也是净土宗的一位大师,他批注《往生论》里面讲,发菩提心是什么?就是「愿作佛心」,你真愿了,你愿意作佛,从现在开始我愿意作佛,那就是发菩提心。

像惠能大师,你看他一个字不认识,没有文化,没有读过书,不认识字,家里穷,靠砍柴为生。担柴的时候路经读书人的窗口,听到里头有人念《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有悟,而且他把这意思能说出来。读书人觉得这个人不简单,没有文化,居然能够听懂这个经的意思,有善根。鼓励他去五祖(黄梅五祖)会下求法,六祖就去了。惠能大师当年二十四岁,广东人,在古代唐朝时期,广东那是属于南蛮之地,没文化落后地区。到了湖北黄梅见了五祖,五祖问你哪来的?他说广东来的。哦,南蛮之地,故意考验他。说你来做什么?他说弟子想来求作佛的。五祖恐怕在寺院里那么久,见了这么多人来拜访他,没人跟他说我来作佛的。一般的入佛门,可能他求佛菩萨保佑保佑,自己能升官发财,自己身体健康,儿孙平安,这个很多,来求作佛的,太少太少!所以五祖就考他,故意看不起他,说你这獦獠,獦獠是骂人的话,南方人没文化的野蛮人,獦獠,说你这獦獠还想作佛?六祖当年也很心平气和,五祖跟他这么一说,他就说人虽有南北,佛性何分南北?你看这人真有自信!人是有南北之分,佛性没有南北的分别,人人皆可作佛,所以我来作佛。你看看!能立大志,他就能得大果,最后果然他就大彻大悟了,二十四岁就成祖师爷了,六祖,禅宗六祖。

这个大彻大悟的境界就是成佛的境界,他真的成就了,有愿必成,就怕你没这个愿,所以为什么没这个愿?自信心不足,作佛,我这业障深重,我这习气毛病一大堆,恐怕这一生没指望了。没自信心不行,要有自信心,自信不是傲慢,是你愿意承当。然后你就努力精进的修学,把那个不成佛的因素去除掉。太阳当空,乌云密布,现在挡住太阳了,把乌云给扫除掉,自性光明现前了,那就成佛了。这个志向是真的话,无论在什么样的境界当中,志向都不改,真正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再贫贱、再多的苦难,志向不改;在富贵在享乐当中也不迷失、不堕落;遇到威势强迫也不改节,这就是真正你的志向定了。这是教我们学习夫子的那种立志,那就自然有大无畏。

【评析】

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注释出处

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相关文章

论语全文带拼音完整版

宪问第十四

子路第十三

颜渊第十二

先进第十一

上面是“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论语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5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