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不诈

[zhì bù zhà yú]

【解释】知:通“智”。指聪明人不欺诈老实愚昧的人。

【出处】汉·无名氏《西狭颂》:“政约令行,强不暴寡,知不诈愚。”

2、

知恩报恩

[zhī ēn bào ēn]

【解释】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报答人家的恩惠。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掩家里有信行,知恩报恩。”

【示例】这虽是小事,也可见得他知恩报恩的诚心。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

3、

知情识趣

[zhī qíng shí qù]

【解释】懂情意,善体贴。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难得这好人,又忠厚,又老实,又且知情识趣,隐恶扬善,千百中难遇此一人。”

【示例】要仔细看看这个婆娘……到底像不像陆茂林所说的那样又规规矩矩、又知情识趣? ——李劼人《死水微澜》第六部分二

4、

知人善察

[zhī rén shàn chá]

【解释】善于识别观察人才。

【出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知人善察,难眩以伪。”

5、

知人知面不知心

[zhī rén zhī miàn bù zhī xīn]

【解释】旧时俗语。指认识一个人容易,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困难。

【出处】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哥也,知人知面不知心,你道无二心呵,他怎生背了刘武周,投降了俺来。”

【示例】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那里有这样禽兽的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一回 ——凤姐儿故意的把脚放迟了,见他远去了,心里暗忖道

6、

知无不言

[zhī wú bù yán]

【解释】凡是知道的没有不说的。

【出处】宋·苏洵《衡论·远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

【示例】他非常直爽,别人对向他请教,他总是知无不言。

7、

知人则哲

[zhī rén zé zhé]

【解释】指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即可谓之明智。

【出处】《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曾运乾正读:“哲,智;官,任……言知人则能器使。”

【示例】知人则哲,振古所难。 ——《魏书·肃宗纪》

8、

知无不尽

[zhī wú bù jìn]

【解释】犹知无不言。只要知道,就没有不说出来的。

【出处】《魏书·李冲传》:“冲竭忠奉上,知无不尽,出入忧勤,形于颜色。”

9、

知而不言

[zhī ér bù yán]

【解释】明明知道而不说。

【出处】《庄子·列御寇》:“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

【示例】《周书·侯植传》:“兄既受人任使,安得知而不言。”

10、

知子莫若父

[zhī zǐ mò ruò fù]

【解释】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

【出处】《管子·大匡》:“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示例】他的事,最好问他父亲,知子莫若父嘛!

11、

知高识低

[zhī gāo shí dī]

【解释】指说话、做事情得掌握分寸。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六:“金生是个聪明的人,在他门下,知高识低,温和待人。”

【示例】你小小年纪,倒知高识低,晓得事务,先念皇恩,又不敢夸张,真可谓淑女矣!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十回

12、

知机识窍

[zhī jī shí qiào]

【解释】掌握时机和窍门。形容人机灵。

【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回:“你又知机识窍,见景生情,这事大有可成。”

13、

知人料事

[zhī rén liào shì]

【解释】能识别人才,预料事情的变化。

【出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李谪仙》:“知人料事,尤其所难。”

14、

知情不举

[zhī qíng bù jǔ]

【解释】举:检举。了解情况而不揭发。

【出处】清·吴璿《飞龙全传》第一回:“我为巡城之职,理宜奏闻;若为朋友之情,匿而不奏,这知情不举的罪名,亦所不免。”

【示例】迨后听得连自己参劾了,道是通同作弊,知情不举的罪名,就知自己有些不便,镇日将大门紧关。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三十六回

15、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zhī zhī fēi jiān,xíng zhī wéi jiān]

【解释】惟:惟独。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

【出处】《尚书·说命中》:“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示例】郭沫若《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想起古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一句话上来,真不免要汗流浃背了。”

16、

知耻近乎勇

[zhī chǐ jìn hū yǒng]

【解释】知道羞耻,已经接近了勇敢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17、

知其一不知其二

[zhī qí yī bù zhī qí èr]

【解释】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天地》:“知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示例】什么事情都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叶圣陶《倪焕之》

18、

知书识礼

[zhī shū shí lǐ]

【解释】有文化,懂礼仪。形容有教养。同“知书达礼”。

【出处】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一回:“媳妇虽不敢说知书识礼,然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俗话,是从小儿听到大的。”

【示例】文君,你是知书识礼的人,我万不想出你,替我卓门闹出这样伤风败俗的丑事! ——郭沫若《卓文君》第三景

19、

知文达礼

[zhī wén dá lǐ]

【解释】有文化,懂礼仪。形容有教养。同“知书达礼”。

【出处】清·张南庄《何典》第十回:“你既这等知文达礼,晓得敬重我……便饶你性命。”

【示例】我们喜欢那些知文达礼的君子

20、

知希之贵

[zhī xī zhī guì]

【解释】希:少;贵:珍贵。了解的人少,就会显得珍贵。

【出处】《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示例】此知希之贵,贤豪所以感结而不能自已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连城》)

21、

知而故犯

[zhī ér gù fàn]

【解释】明明知道不能做,却故意违犯。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问:‘一切含灵具有佛性,既有佛性,为甚么却撞入驴胎马腹?’师曰:‘知而故犯。’”

22、

知微知彰

[zhī wēi zhī zhāng]

【解释】微:细小。彰:明显。既了解细小的萌芽状态,又了解发展起来后的显着特征。形容了解事物发展的始末。亦作“知微知章”、“知章知微”。

【出处】《易·系辞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南朝·梁元帝《法宝朕璧序》:“相兼二八,知微知彰;将称四七,如貔如虎。”

【示例】南朝·梁·梁元帝《法宝联壁序》:“相兼二八,知微知彰;将称四七,如狴如虎。”

23、

知疼着热

[zhī téng zháo rè]

【解释】着:感受。形容对人十分关心爱护(多指亲人)。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亲生的,正在乎知疼着热,才是儿子。”

【示例】无奈二姐儿倒是个多情人,以为贾琏是终身之主了,凡事倒还知疼着热。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24、

知小谋大

[zhī xiǎo móu dà]

【解释】指能力太差,不能胜任重大的任务。

【出处】《易·系辞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也。”

【示例】唐·刘知畿《思慎赋》序:“每思才轻任重之诫,知小谋大之忧……庶几全父母之发肤,保先人之丘墓。”

25、

知命不忧

[zhī mìng bù yōu]

【解释】识天命者无忧虑。

【出处】《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示例】达人大观,知命不忧。 ——明·刘基《愁鬼言》

26、

知其一,不知其二

[zhī qí yī,bù zhī qí èr]

【解释】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出处】《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

【示例】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路多险峻,我挑着重担,着实难走。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七回

27、

知二五而未识于十

[zhī èr wǔ ér wèi shí yú shí]

【解释】知道两个五是多少,却不知十是什么意思。比喻看问题片面孤立。

【出处】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固知三者定乎造化,荣辱之境,独曰由人。是知二五而未识于十,其蔽一也。”

28、

知书识字

[zhī shū shí zì]

【解释】指有文化修养。

【出处】明·冯惟敏《朝天子·自遣》曲:“海翁,命穷,百不会,千无用。知书识字总成空。”

【示例】你是个知书识字之人,难道‘覆水难收’四个字也不知道么? ——清·李渔《奈何天·计左》

29、

知几其神

[zhī jī qí shén]

【解释】几:几微。指人能预知事情萌发的细微迹象,就能与神道相合。

【出处】《周易·系辞下》:“子曰:知几其神乎?”

30、

知冷知热

[zhī lěng zhī rè]

【解释】关心痛养起居,照顾周到细致。

【示例】这样知冷知热的朋友难找。

31、

知错就改

[zhī cuò jiù gǎi]

【解释】知道自己错了就立即改正。

【出处】王朔《刘慧芳》:“我这人缺点很多,知错就改便是其中之一。”

【示例】真正做到知错就改是不容易的。

32、

知往鉴今

[zhī wǎng jiàn jīn]

【解释】鉴:借鉴。了解过去作为今天的借鉴。

【出处】明·无名氏《太平宴》第一折:“知往鉴今,驱曹荡吴,非同小可也。”

33、

知足常乐

[zhī zú cháng lè]

【解释】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处】先秦·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示例】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知足常乐’。 ——王西彦《古屋》第一部

34、

知书达理

[zhī shū dá lǐ]

【解释】知、达:懂得。有文化,讲道理。形容有教养。

【出处】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一折:“只我这知书达礼当恭谨,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

【示例】一个人知书达理,就该往上巴结才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35、

知其一未睹其二

[zhī qí yī wèi dǔ qí èr]

【解释】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出处】汉·扬雄《长扬斌》:“若客所谓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也。”

36、

知人下士

[zhī rén xià shì]

【解释】知:识别。下士:屈己尊人。能识别人才并礼贤下士。

【出处】明·李贽《焚书·复麻城人书》:“以此见真正高阳酒徒之能知人下士,识才尊贤又如此,故吾以为真正高阳酒徒可敬也。”

37、

知白守黑

[zhī bái shǒu hēi]

【解释】守:保持。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出处】《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示例】孔公之堂名虚白,苏子堂后作圆屋。堂虽白关庵自黑,知白守黑名曰谷。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东坡二》

38、

知疼着痒

[zhī téng zháo yǎng]

【解释】形容对亲人的关怀、体贴。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5回:“无奈二姐倒是个多情的人,以为贾琏是终身之主了,凡事倒还知疼着痒。”

39、

知其一不达其二

[zhī qí yī bù dá qí èr]

【解释】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出处】宋·苏轼《汉武帝论》:“知其一,不达其二;见其利,不睹其害。”

40、

知人待士

[zhī rén dài shì]

【解释】指对待人的态度好。

【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5回:“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

41、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zhī qí bù kě wéi ér wéi zhī]

【解释】为:做。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指意志坚决或倔强固执

【出处】茅盾《从<风洞山传奇>说起》:“在明末诸忠臣中,我对于瞿式耜的评价,比史可法还高些……因为瞿比史更富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42、

知我罪我

[zhī wǒ zuì wǒ]

【解释】形容别人对自己的毁誉。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示例】知我罪我,怜我杀我,悉听世人,不复能顾其后矣。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

43、

知而不争

[zhī ér bù zhēng]

【解释】争:争辩。了解是非却不据理力争。形容不坚持原则。

【出处】《墨子·公输》:“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示例】庆闻君蔽于事为不明,臣知而不争为不忠。(《资治通鉴·梁纪·高祖太清二年》)

44、

知尽能索

[zhī jìn néng suǒ]

【解释】比喻智慧能力都竭尽了。

【出处】《史记·货殖列传》:“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

45、

知己知彼

[zhī jǐ zhī bǐ]

【解释】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出处】《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示例】对付敌人,一定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曲波《林海雪原》十一

46、

知其不可为而为

[zhī qí bù kě wéi ér wéi]

【解释】为:做。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指意志坚决或倔强固执

【出处】郭沫若《南京印象》:“许多事情明明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但却丝毫也不能放松,不肯放松。”

47、

知法犯法

[zhī fǎ fàn fǎ]

【解释】知道法律,又违反法律。指明知故犯。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好僧官老爷!知法犯法!”

【示例】对知法犯法的人,应该严惩不贷。

48、

知过能改

[zhī guò néng gǎi]

【解释】认识到自己错了就能够改正。

【出处】《论语·子罕》:“过则勿惮改。”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示例】然一诗之感动于人,而冢宰亦知过能改,皆可以示后,故录之。 ——明·黄溥《闲中古录》

49、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zhī wú bù yán,yán wú bù jìn]

【解释】知道的就说,要说就毫无保留。

【出处】宋·苏洵《衡论·远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

【示例】他非常直爽,别人对向他请教,他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50、

知难而行

[zhī nán ér xíng]

【解释】知道困难而仍然去做。

【出处】知道困难而仍然去做。

51、

知今博古

[zhī jīn bó gǔ]

【解释】贯通古今。形容知识渊博。

【出处】元·赵彦晖《点绛唇·席上咏妓》曲:“知今博古通三教,铁石人一见了也魂消。”

52、

知音谙吕

[zhī yīn ān lǚ]

【解释】吕: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此处泛指音乐。指深通乐律。

【出处】明·桑绍良《独乐园》第三折:“一个家知音谙吕,一个家唾玉喷珠。”

53、

知遇之恩

[zhī yù zhī ēn]

【解释】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

【示例】大帅的知遇之恩,卑职终身难报。 ——刘章仪《枭雄吴佩孚》

54、

知行合一

[zhī xíng hé yī]

【解释】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出处】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

【示例】从晓庄师范到山海工学团,陶先生一以贯之的精神是‘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力求培养学生从整体上驾驭知识的能力。 ——《文汇报》1990.3.11

55、

知命之年

[zhī mìng zhī nián]

【解释】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出处】~,有一子,始弱冠矣。 ——唐·白行简《李娃传》

【示例】唐·白行简《李娃传》:“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

56、

知根知底

[zhī gēn zhī dǐ]

【解释】指有较深入的了解。

【示例】我们是老朋友,彼此都知根知底。

57、

知命乐天

[zhī mìng lè tiān]

【解释】命:命运;天:天意。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

【出处】《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示例】道既不行,复不能知命乐天,又不能隐于山薮。 ——唐·陈子昂《无端贴》

58、

知己之遇

[zhī jǐ zhī yù]

【解释】遇:待遇。像对知己一样的待遇。形容受到赏识。

【出处】《旧唐书·魏徵传》:“公生于扰攘之时,感知己之遇。”

【示例】吾以羁旅亡命,受齐侯知己之遇,今日不能出力,反害偻堙,殆天意也! ——《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五回

59、

知人之鉴

[zhī rén zhī jiàn]

【解释】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同“知人之明”。

【出处】《三国志·蜀志·庞统传》:“颖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之鉴。”

【示例】时称勣有知人之鉴。 ——唐·刘肃《大唐新语·知微》

60、

知书通礼

[zhī shū tōng lǐ]

【解释】有文化,懂礼仪。形容有教养。同“知书达礼”。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十六回:“看了柴进、燕青出言不俗,知书通礼,先自有八分欢喜。”

61、

知义多情

[zhī yì duō qíng]

【解释】义:情义;情:感情。重义气,有感情。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谁知那张家父母如此爱势贪财,却养了一个知义多情的女儿,闻得父母退了前夫,他便一条麻绳悄悄的自缢了。”

62、

知人善任

[zhī rén shàn rèn]

【解释】知:了解,知道;任:任用,使用。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

【出处】汉·班彪《王命论》:“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功裔,二曰体貌多奇异,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

【示例】只有知人善任,才能人尽其才。

63、

知足常足

[zhī zú cháng zú]

【解释】人没有过多的要求就能时常觉得满足。

【出处】《老子》第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64、

知章知微

[zhī zhāng zhī wēi]

【解释】既了解细小的萌芽状态,又了解发展起来后的显着特征。形容了解事物发展的始末。同“知微知彰”。

【出处】晋·潘岳《杨仲武诔》:“克岐克嶷,知章知微。”

65、

知奸亦有大罗

[zhī jiān yì yǒu dà luó]

【解释】罗:网。捉拿奸贼需要有大罗网。比喻治理国家要靠大众的力量。

【出处】《韩非子·难三》:“故宋人语曰:‘一雀过羿,羿必得之,则羿诬矣。以天下为之罗,则雀不失矣。’夫知奸亦有大罗,不失其一而已矣。”

66、

知物由学

[zhī wù yóu xué]

【解释】由:通过。要了解事物就必须通过认真的学习。

【出处】汉·王充《论衡·实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67、

知止不辱

[zhī zhǐ bù rǔ]

【解释】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同“知足不辱”。

【出处】汉·荀悦《汉纪·宣帝纪二》:“太傅疏广谓少傅受曰:‘吾闻“知止不辱,知足不殆”,功成名遂而身退,天之道也。’”

【示例】[察罕]尝以病请告……顾李孟曰:“知止不辱,今见其人。” ——《元史·察罕传》

68、

知足知止

[zhī zú zhī zhǐ]

【解释】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

【出处】《周书·萧大圜传》:“况乎智不逸群,行不高物,而欲辛苦一生,何其僻也,岂如知足知止,萧然无累。”

【示例】两弟在朝居位之时,吾曾讽以知足知止。我若今日复出应诏,是自食其吾了。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卷

69、

知人之术

[zhī rén zhī shù]

【解释】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能力。

【出处】汉·王充《论衡·是应篇》:“即屈轶已自生于庭之末,佞人来辄指知之,则舜何难于知佞人,而使皋陶陈知人之术?”

【示例】那段故事是说曹操童年时曾向一位有知人之术、会品评人物的许劭请教自己的未来。(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二)

70、

知命安身

[zhī mìng ān shēn]

【解释】服从命运,安于自身所处的地位。

【出处】元·无名氏《滓范叔》第一折:“量范雎是一愚瞽之夫,则可待时守分,知命安身,未敢希望功名也。”

71、

知之为知之

[zhī zhǐ wéi zhī zhī]

【解释】为:是。懂就是懂。指要诚实。

【出处】《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2、

知其不可而为之

[zhī qí bù kě ér wéi zhī]

【解释】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出处】《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示例】吾辈固知其不可而为之耳。 ——章炳麟《致伯中书十四》

73、

知书明理

[zhī shū míng lǐ]

【解释】有文化,懂礼仪。形容有教养。同“知书达礼”。

【出处】清·坑余生《续济公传》第三回:“那素秋本是知书明理之人,见郑氏说的很好,自己也愿意。”

【示例】仿佛谁都是混帐,只有他自己是知书明理的君子人。 ——老舍《骆驼祥子》二一

74、

知足之计

[zhī zú zhī jì]

【解释】指以知道满足为处世应变的计策。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强德传》:“德持老子知足之计。”

75、

知难而退

[zhī nán ér tuì]

【解释】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行,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示例】尤其是因为在那一级里有三、四个“吵客”,弄得那位英文教员不得不知难而退。 ——邹韬奋《经历·新饭碗问题》

76、

知情不报

[zhī qíng bù bào]

【解释】知道情况而不报告,特指没有犯罪的人主动地或被动地对当局隐匿别人的叛逆罪或重罪的行为。

【示例】知情不报同样有罪。

77、

知其一,未知其二

[zhī qí yī,wèi zhī qí èr]

【解释】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出处】《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庄子·天地》:“识其一不识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示例】你这个话儿虽然不错,却是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一百七十九回)

78、

知足长乐

[zhī zú cháng lè]

【解释】人没有过多的要求就能长时间觉得满足。

【出处】《老子》第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示例】委心任运,不失其为我。知足长乐,不愿乎其外。(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

79、

知幾其神

[zhī jī qí shén]

【解释】幾:幾微,细微。指人能够预知事情萌发的细微迹象,就能与神道相合

【出处】《周易·系辞下》:“子曰:‘知幾其神乎。’”

【示例】唐·权德舆《幾铭》:“知幾其神,孔父、周文去圣远矣,时无其人,见幾而作。”

8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zhī zhǐ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ǐ]

【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出处】《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示例】古人质实,不尚智巧,言论未详,事实先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宋·陆九渊《与朱元晦书》

81、

知音识趣

[zhī yīn shí qù]

【解释】犹知情识趣。懂情意,善体贴。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你平时那一班同欢同赏、知音识趣的朋友,怎没一个来瞅睬你一瞅睬?”

82、

知必言,言必尽

[zhī bì yán,yán bì jìn]

【解释】知道的就说,要说就毫无保留。

【出处】宋·苏洵《衡论·远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

【示例】使贤于天下之事知必言,言必尽。陛下于贤之言闻必行,行必力。(《明史·罗伦传》)

83、

知命不惑

[zhī mìng bù huò]

【解释】对生命、自然有了很好的了解,随遇而安,不迷惑。

【出处】覣·韩愈《送齐下第序》:“以己之不直,而谓人皆然。其植之也固久,其除之也实难,非百年必世,不可得而化也,非知命不惑,不可得而改也。”

84、

知白守辱

[zhī bái shǒu rǔ]

【解释】守:保持。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出处】《庄子·天下》:“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85、

知恩报德

[zhī ēn bào dé]

【解释】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报答人家的恩惠。同“知恩报恩”。

【出处】《群英类选·〈红蕖记·触身谐配〉》:“可怜见咱魂销尽,知恩报德情难混。”

86、

知恩必报

[zhī ēn bì bào]

【解释】知道受了恩惠就一定要报答。

【出处】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小生我怀旧意无私志,小姐白玉带知恩必报恩。”

【示例】铭心镂骨,感德难忘;结草衔环,知恩必报。(明·程登吉《幼学琼林·人事》)

87、

知人论世

[zhī rén lùn shì]

【解释】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出处】《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示例】不过倘要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所谓“知人论世”,那么,足以应用的选本就很难得。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88、

知足不辱

[zhī zú bù rǔ]

【解释】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出处】《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汉书·疏广传》:“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示例】常言:“知足不辱。”官人宜急流勇退,为山林娱老之计。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一

89、

知足无求

[zhī zú wú qiú]

【解释】人知道满足就不会有过多的贪求。

【出处】晋·葛洪《神仙传》:“车服咸仪,知足无求。”

90、

知生之民

[zhī shēng zhī mín]

【解释】知生:求生存。指在与自然界斗争中求生存的远古人民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91、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zhī qí rán ér bù zhī qí suǒ yǐ rán]

【解释】然:这样,如此。知道是这样,但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不知事物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

【出处】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无论为哀为乐,为怨为怒,为恋为骇,为忧为惭,常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92、

知表不知里

[zhī biǎo bù zhī lǐ]

【解释】表:外表;里:本质。只看到了人或事物的表面,并不了解其本质。

93、

知微知章

[zhī wēi zhī zhāng]

【解释】既了解细小的萌芽状态,又了解发展起来后的显着特征。形容了解事物发展的始末。同“知微知彰”。

【出处】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九徵》:“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

【示例】圣人知微知章,不可不慎。 ——《旧唐书·儒学传下·卢粲》

94、

知书知礼

[zhī shū zhī lǐ]

【解释】有文化,懂礼仪。形容有教养。同“知书达礼”。

【出处】明·高明《琵琶记·牛氏规奴》:“更羡他知书知礼,是一个不趋跄的秀才。”

【示例】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这都是你娘亲失教也。 ——明·汤显祖《牡丹亭·训女》

95、

知文达理

[zhī wén dá lǐ]

【解释】知、达:懂得。有文化,讲道理。形容有教养。

【出处】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一折:“只我这知书达礼当恭谨,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

【示例】你既这等知文达理,晓得敬重我,若肯住在这里,与我做个好淘伴,便饶你性命。(清·张南庄《何典》第十回)

96、

知过必改

[zhī guò bì gǎi]

【解释】认识到自己错了就一定要改。

【出处】《论语·子罕》:“过则勿惮改。”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示例】是呀,我是个旧脑瓜子,我是个夹生饭,往后我知过必改。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十

97、

知地知天

[zhī dì zhī tiān]

【解释】地:地形:天:天气。了解地形,了解气候。

【出处】《孙子·地形》:“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98、

知名当世

[zhī míng dāng shì]

【解释】知名:著名、有名。在当代很著名。

【出处】汉·荀悦《汉纪·宣帝纪四》:“图画相次于未央宫,第一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光,次曰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皆有功德,知名当世。”

【示例】石曼卿磊落奇才,知名当世。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

99、

知水仁山

[zhì shuǐ rén shān]

【解释】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出处】《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100、

知一万毕

[zhī yī wàn bì]

【解释】指理解本质,万事尽通。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天地》:“通于一而万事毕。”

【示例】振本而末从,知一万毕矣。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101、

知以藏往

[zhì yǐ cáng wǎng]

【解释】知:同“智”,才智;以:已经;藏:包含。人的智慧包含在过去的事物中。比喻聪明才智来源于过去的经验教训。

【出处】《周易·系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102、

知人之明

[zhī rén zhī míng]

【解释】明:指眼光。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出处】《后汉书·吴佑传》:“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

【示例】前任督宪是兄弟同门世好,最有知人之明。阁下不以兄弟不才,时加教诲,为幸多矣!(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二回)

103、

知心着意

[zhī xīn zháo yì]

【解释】指彼此了解,心意投合。

【出处】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二折:“那仓公扁鹊成何济,也无过草树根皮,怎比得玉天仙知心着意。”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六:“等我团熟了他,牵与师父,包你像意。老和尚道:‘这才是知心着意的肉。’”

【示例】我只怨着我死了,再没一个知心着意的人服伺你了!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三回

104、

知其一,未睹其二

[zhī qí yī,wèi dǔ qí èr]

【解释】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出处】《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

【示例】若客,所谓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也。(汉·扬雄《长杨赋》)

105、

知难而进

[zhī nán ér jìn]

【解释】明知困难,却敢于向前。指迎着困难上。

【出处】《左传·定公六年》:“子立而后行,吾室亦不亡。唯君亦以我为知难而行也。”

【示例】我们在学习中要知难而进,绝不可知难而退。

106、

知小言大

[zhì xiǎo yán dà]

【解释】知:通“智”。聪明才智不济,说话口气却很大

【出处】《新唐书·李道宗传》:“侯君集破高昌还,颇怨望。道宗尝从容奏言:‘君集知小言大,且为戎首。’……既而君集反,帝笑曰:‘如公素揣。’”

107、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zhī qí rán,bù zhī qí suǒ yǐ rán]

【解释】然:这样。知道是这样,却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形容只了解表面现象,不了解事物的本质或事情的根底。

【出处】《庄子·秋水》:“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自然者,物见其然,不知所以然;同焉皆得,不知所以得。”

【示例】只是当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自不免惊世骇俗。(金庸《射雕英雄传》第二十八回)

108、

知无不为

[zhī wú bù wéi]

【解释】知道是应该做的,就一定去做。形容尽心竭力。

【出处】《左传·僖公九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林尧叟注:“凡可以利益国家者,苟知其事,莫不尽心力而为之。”

【示例】其人自以旷世遭遇,莫不悉心竭力,知无不为,言无不尽。 ——宋·秦观《任臣上》

109、

知易行难

[zhī yì xíng nán]

【解释】知:懂得。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

【出处】《尚书·说命中》:“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

【示例】现在提出这问题,盖亦知易行难,遂只得空口说白话,而望垦辟于健者也。 ——鲁迅《准风月谈·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

110、

知遇之感

[zhī yù zhī gǎn]

【解释】知遇:得到赏识或重用;感:感激。对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感激。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回:“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

111、

知一而不知二

[zhī yī ér bù zhī èr]

【解释】知道一是什么,却不知道二是怎么回事。形容了解事物不够全面。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和亲》:“昔徐偃王行义而灭,鲁哀公好儒而削。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

【示例】若知一而不知二,知大而不知细,知高远而不知幽深,皆非知之至也。(宋·朱熹《论语集注·大学》)

112、

知来藏往

[zhī lái cáng wǎng]

【解释】指对未来有所预见,对已往心中了然。

【出处】《周易·系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示例】有训诂事实以为之迹,有知来藏往以为之神。 ——清·龚自珍《江子屏所著书叙》

113、

知出乎争

[zhì chū hū zhēng]

【解释】智:同“智”;争:斗争。聪明才智是在反复斗争中锻炼出来的。比喻智慧来源于实践。

【出处】《庄子·人间世》:“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

114、

知难行易

[zhī nán xíng yì]

【解释】懂得事情的道理难,而实行却比较容易。

【出处】孙中山《民族主义》第五讲:“诸君要知道知难行易的道理,可以参考我的学说。”

【示例】诸君要知道知难行易的道理,可以参考我的学说。 ——孙中山《民族主义第五讲》

115、

知荣守辱

[zhī róng shǒu rǔ]

【解释】守:安于。虽然知道怎样可得到荣誉,却安于受屈辱的地位。

【出处】《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116、

知希则贵

[zhī xī zé guì]

【解释】希:少;贵:珍贵。了解的人少,就会显得珍贵。

【出处】《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117、

知彼知己

[zhī bǐ zhī jǐ]

【解释】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出处】《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示例】对付敌人,一定要知彼知己,才能百战百胜。

118、

知无不言,言无不听

[zhī wú bù yán,yán wú bù tīng]

【解释】知道的就毫无保留全说出来,听的则一句不差全部接受采纳。

【出处】《元史·贺仁杰传》:“后与董文忠居中事上,同志协力,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多所裨益,而言不外泄,帝深爱重之。”

【示例】此时素 臣正在得君,真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听。旬月之内,把在京在外贪官污吏参劾殆尽。(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九回)

119、

知二五而不知十

[zhī èr wǔ ér bù zhī shí]

【解释】知道两个五是多少,却不知十是什么意思。比喻看问题片面孤立。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示例】独疑孔子不应自作自解,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上)

120、

知遇之荣

[zhī yù zhī róng]

【解释】知遇:得到赏识或重用。指受到赏识和重用的荣宠。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71回:“臣子遭缝明圣之主,知遇之荣,不要说六尺之躯。”

121、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zhī zú bù rǔ,zhī zhǐ bù dài]

【解释】殆:危险。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多用以劝诫人不要贪得无厌。

【出处】《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示例】二疏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既无出类拔萃之才,宜急流勇退,以避贤路。(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

122、

知安忘危

[zhī ān wàng wēi]

【解释】只知道过太平日子而忘记危险的时候。

【出处】晋·潘岳《秋兴赋》:“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

123、

知足不殆

[zhī zú bù dài]

【解释】指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同“知止不殆”。

【出处】汉·荀悦《汉纪·宣帝纪二》:“太傅疏广谓少傅受曰:‘吾闻“知止不辱,知足不殆”,功成名遂而身退,天之道也。’”

124、

知雄守雌

[zhī xióng shǒu cí]

【解释】雄:雄强;雌:雌伏,不倔强。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

【出处】《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示例】知雄守雌,宛訝存身之际;绝圣弃智,潜疑勿用之时。 ——宋·范仲淹《老子犹龙赋》

125、

知止不殆

[zhī zhǐ bù dài]

【解释】殆:危险。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出处】《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示例】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明·赵弼《两教辨》

126、

知音识曲

[zhī yīn shí qǔ]

【解释】指通晓音乐。

【出处】《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秋胡行》:“有美一人,婉如清扬。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127、

知其一未知其二

[zhī qí yī wèi zhī qí èr]

【解释】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示例】茅盾《创造》:“娴娴,你的话正象你的思想和行动:知其一未知其二。”

128、

知天知地

[zhī tiān zhī dì]

【解释】天:天气;地:地形。了解地形,了解气候。

【出处】《孙子·地形》:“知地知天,胜乃可全。”

129、

知情达理

[zhī qíng dá lǐ]

【解释】通、达:懂得;情:人之常情;理:道理。通人情,懂道理。

【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回:“二小姐知情达理,自有同心,当商量出一个主意来,不可徒作楚囚之泣。”

【示例】他是个知情达理的人,从来不胡搅蛮缠。

130、

知羞识廉

[zhī xiū shí lián]

【解释】羞:羞愧。廉:廉耻。指人知道羞愧、廉耻。形容有修养。

【出处】明·汤显祖《紫钗记》第四十五出:“小妮子非抛闪,知羞识廉。”

131、

知心知意

[zhī xīn zhī yì]

【解释】指彼此了解,心意投合。同“知心着意”。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抬眼看时,只见两个人并肩而坐,正在那里知心知意的商量。”

【示例】如今宝姐姐家去了,连香菱也不能过来,二姐姐又出了门子了,几个知心知意的人都不在一处,弄得这样光景。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一回

132、

知鱼之乐

[zhī yú zhī lè]

【解释】了解鱼的快乐。比喻善于体会物情。

【出处】《庄子·秋水》:“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33、

知时识务

[zhī shí shí wù]

【解释】务:事。能看清当时的大势和了解世事,不去违背。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六:“这是佛天面上好看的事,况我每知时识务,正该如此。”

134、

知心可腹

[zhī xīn kě fù]

【解释】犹言情投意合。

【出处】元·王晔《折桂令·问黄肇》曲:“怕不你身上知心可腹,争知他根前似水如鱼。”元·贯云石《小桃红》曲:“知心可腹,牵肠割肚,不枉了用工夫。”

135、

知机识变

[zhī jī shí biàn]

【解释】指能了解、掌握时机,识别、适应时局的变化。

【出处】《旧唐书·尉迟敬德等传论》:“皆谓猛将谋臣,知机识变,有唐之盛,斯实赖焉。”

136、

知一不知十

[zhī yī bù zhī shí]

【解释】知道一是什么,却不知道十是怎么回事。形容了解事物不够全面。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结和》:“秦知进取之利,而不知鸿门之难,是知一而不知十也。”

137、

知效一官

[zhì xiào yī guān]

【解释】知:同“智”,才智;效:胜任。才智能力可以胜任一官之职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138、

知书达礼

[zhī shū dá lǐ]

【解释】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

【出处】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一折:“只我这知书达礼当恭谨,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

【示例】老师希望我们健康成长,要知书达礼,全面发展。

139、

知之非难,行之不易

[zhī zhī fēi nán,xíng zhī bù yì]

【解释】惟:惟独。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出处】唐·徐惠《谏太宗息兵罢役疏》:“惟恐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志骄于业泰,体逸于时安。”

相关文章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上面是“”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成语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17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