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开头的成语

1、

辨日炎凉

[biàn rì yán liáng]

【解释】古代传说中辩论太阳离地远近的故事。后以之形容兒童的聪明早慧。

出处】《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兒辩斗。问其故,……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2、

辨如悬河

[biàn rú xuán hé]

【解释】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

【出处】金·王若虚《<道学发源>后序》:“故士有读书万卷,辨如悬河,而不免为陋儒……唯其不合于大公至正之道故也。”

3、

辨若悬河

[biàn ruò xuán hé]

【解释】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

【出处】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吾见一人焉,辨若悬河,藻若春工;含吐邹枚,方驾陆谢。”

4、

辨物居方

[biàn wù jū fāng]

【解释】辨别众物的性质、条件等因素,使之各得其所。

【出处】《易·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孔颖达疏:“辨别众物,各居其方,使皆得安其所。”

【示例】夫明哲之士者,威而不慑,困而能通,决嫌定疑,辨物居方。 ——汉徐斡《中论·智行》

“辨”结尾的成语

1、

历历可辨

[lì lì kě biàn]

【解释】可以清晰地辨别清楚。

【出处】唐·张读《宣室志·韩生》:“圉人因寻马踪,以天雨新霁,历历可辨。”

【示例】面目冠裳,历历可辨。 ——宋·洪迈《夷坚丙志·朱真人》

2、

薰莸无辨

[xūn yóu wú biàn]

【解释】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香草和臭草不加区分。比喻善恶同处,恶者掩善。

【出处】唐·陆贽《又论进瓜果人拟官状》:“薰莸无辨,泾渭不分,二乱于兹,莫之能整。”

3、

真伪难辨

[zhēn wěi nán biàn]

【解释】辨:辨别。真假分辨不清

【示例】现代的造假技术让人真伪难辨

4、

审思明辨

[shěn sī míng biàn]

【解释】仔细地思考,明确地分辨。

【出处】《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示例】凡致思到说不得处,始复审思明辨,乃为善学也。 ——宋·朱熹《近思录》卷三

5、

言约理辨

[yán yuē lǐ biàn]

【解释】约:简约。言辞简练,但含意深远。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透彻。

【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五:“夜深,语及养生,言约理辨。黎转敬惧。”

6、

屯毛不辨

[tún máo bù biàn]

【解释】比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出处】《汉书·沟洫志》“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唐颜师古注:“而隋室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

【示例】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明人说部》:“盖全某系德佑母全太后之兄弟耳,而讹为渊圣,可谓屯毛不辨。”

7、

真伪莫辨

[zhēn wěi mò biàn]

【解释】莫:不。真假分辨不清。

【出处】《隋书·经籍志一》:“战国纵横,真伪莫辨,诸子之言,纷然淆乱。”

【示例】上午,空六来谈;全谈些报纸上所载的事,真伪莫辨。 ——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

8、

学问思辨

[xué wèn sī biàn]

【解释】指做学问必须广泛的学习、反复地推敲、缜密地思考、明晰地分辨。

【出处】《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示例】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 ——明·王阳明《传习录》卷上

9、

真假难辨

[zhēn jiǎ nán biàn]

【解释】真假难以分辨清楚。

【出处】《隋书·经籍志一》:“战国纵横,真伪莫辨,诸子之言,纷然淆乱。”

【示例】妾身奏闻陛下,亚相所奏,真假难辨。(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六回)

10、

乱真不辨

[luàn zhēn bù biàn]

【解释】乱真:善于摹仿,和真的一样。摹仿能力很强,和真的放在一起,分不出真假。

【出处】《宋史·米芾传》:“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

11、

龙蛇不辨

[lóng shé bù biàn]

【解释】比喻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出处】元·王伯成《李太白贬夜郎》第四折:“大唐家,朝冶里龙蛇不辨,禁帏中共猪狗同眠。河洛间图书皆现,日月下清浑不辨。”

【示例】禅语有声东击西之类,学者亦有野狐口头之徒,假若龙蛇不辨,自然临歧徘徊。 ——《佛学问答类编·禅观第九》

12、

曲学多辨

[qū xué duō biàn]

【解释】曲学:知识不广泛且头脑顽固的人;辨:通“辩”,争论。比喻学识浅薄的人喜欢毫无意义的争辩。

【出处】《战国策·赵策二》:“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辨。”

【示例】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诐,曲学多辨。” ——南朝·宋·范晔《商君书·更法》

“辨”在中间的成语

1、

析辨诡词

[xī biàn guǐ cí]

【解释】指巧言邪说。

【出处】宋·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仲尼既没,析辨诡词,骊驾塞路。”

2、

不辨真伪

[bù biàn zhēn wěi]

【解释】辨:分辨。伪:虚假。无法辨别真的和假的。

【出处】三国·魏·曹植《当墙欲高行》:“馋言三至,慈母不亲;愤愤俗差别,不辨真伪。”

【示例】晋文公先年过曹,曹人多有识得的,其夜仓卒不辨真伪。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九回

3、

鉴貌辨色

[jiàn mào biàn sè]

【解释】鉴:查看;色:指脸色。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

【出处】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聆音察理,鉴貌辨色。”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僧曰:‘争知某甲不肯?’师曰:‘鉴貌辨色。’”

【示例】朱世远终是男子之辈,鉴貌辨色,已知女儿的心事。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九

4、

鉴毛辨色

[jiàn máo biàn sè]

【解释】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同“鉴貌辨色”。

【出处】明·汤显祖《还魂记·道觋》:“把俺做新人嘴脸儿一寸寸鉴毛辨色,将俺那宝妆奁一件件都寓目囊箱。”

5、

晰毛辨发

[xī máo biàn fà]

【解释】连毛发也能清楚地分辨。形容析理入微。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格局》:“圣叹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辩发,穷幽极微,无复有遗议于其间矣。”

6、

见貌辨色

[jiàn mào biàn sè]

【解释】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问:‘和尚见古人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曰:‘情知汝不肯。’僧曰:‘争知某甲不肯?’师曰:‘鉴貌辨色。’”

【示例】朱世远终是男子之辈,见貌辨色,已知女儿的心事。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九

7、

以盲辨色

[yǐ máng biàn sè]

【解释】让盲人去分辨颜色。比喻缺乏必要条件,事情无法弄清楚。

【出处】《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8、

先辨淄渑

[xiān biàn zī miǎn]

【解释】淄、渑二水的味道不同,分开能辨别,合起来无法分辨。泛指事物融合后难以分辨。

【出处】《列子·仲尼》:“目将眇者先睹秋毫,耳将聋者先闻蚋飞,口将爽者先辨淄渑。”

9、

食辨劳薪

[shí biàn láo xīn]

【解释】形容见识卓越。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荀勖尝在晋武帝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

【示例】食辨劳薪,人知有荀勖,而不知有师旷。 ——清·沈廷文《广事同纂》

10、

未辨菽麦

[wèi biàn shū mài]

【解释】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出处】《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孙权小子,未辨菽麦,要领不足以膏齐斧,名字不足以洿简墨。”

11、

不辨菽麦

[bù biàn shū mài]

【解释】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出处】《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示例】世间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 ——郭沫若《银杏》

12、

离经辨志

[lí jīng biàn zhì]

【解释】离:指断句;经:指儒家经书;辨:明察;志:志向。读断经书文句,明察圣贤志向。

【出处】《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13、

莫辨楮叶

[mò biàn chǔ yè]

【解释】莫:不;辨:分辨。不能分辨楮叶的真假。比喻模仿逼真或以假乱真。

【出处】《韩非子·喻老》:“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

14、

以聋辨声

[yǐ lóng biàn shēng]

【解释】让聋子分辨声音。比喻缺乏必要条件,事情无法弄清楚。

【出处】《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15、

不辨菽粟

[bù biàn shū sù]

【解释】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小米。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出处】清·龚自珍《农宗》:“婢妾之养不备,则不世;祠祭弗如式,不世;不辨菽粟,亦不世。”

16、

不辨龙蛇

[bù biàn lóng shé]

【解释】辨:辨别,明察。是龙是蛇不加分辨。形容不分优劣,不识好坏。

【出处】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二折:“如今那宪台疏乱滚滚当路豺狼,选法弊絮叨叨请俸日月,禹门深眼睁睁不辨龙蛇。”

17、

监貌辨色

[jiàn mào biàn sè]

【解释】监:通“鉴”,照,察;貌:容色,外表;辨:辨别,明察;色:脸色。通过观察脸色来辨别对方的心思。形容为人机灵。

【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33回:“那知乌龟鸨子,是世上第一等精明不过的东西,监貌辨色,早已猜透了九分。”

18、

明辨是非

[míng biàn shì fēi]

【解释】分清楚是和非、正确和错误。

【出处】《礼记·中庸》:“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曲礼上》:“失祀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示例】八、九年的部队生活和她的特殊地位,养成她举止老练、大方、明辨是非。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四章

19、

烈火辨日

[liè huǒ biàn rì]

【解释】在烈火中能辨别玉的好坏。比喻在关键时刻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

【出处】宋·叶廷圭《海录碎事·人事》:“烈火辨玉,疾风知草。”

20、

烈火辨玉

[liè huǒ biàn yù]

【解释】在烈火中能辨别玉的好坏。比喻在关键时刻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

【出处】宋·叶廷琯《海录碎事·人事·志节》:“烈火辨玉,疾风知草。”

21、

析辨诡辞

[xī biàn guǐ cí]

【解释】亦作“析辨诡词”。谓巧言邪说。

【出处】《汉书·杨雄传下》:“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辨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

【示例】仲尼既没,析辨诡辞,骊驾塞路。 ——宋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

22、

饮水辨源

[yǐn shuǐ biàn yuán]

【解释】比喻明白事物的本源。同“饮水知源”。

【出处】清·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而得体势于《韩非子》、《吕览》者尤深,徒以薄其为人,不欲形诸论说,然后世有识,饮水辨源,其可掩耶?”

23、

质疑辨惑

[zhì yí biàn huò]

【解释】指提出疑问,请人解答并加以研究、辨析。

【出处】明·朱衡《道南源委》卷三:“[张彦清]初从朱子游,得其大旨,后与李公吕质疑辨惑,造谐益深。”

相关文章

两小儿辩日 / 两小儿辩斗

今日良宴会

去者日以疏

短歌行

上面是“”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成语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18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