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结尾的成语

1、

有物有则

[yǒu wù yǒu zé]

解释】指天地间凡事物皆有其法则、规律。

出处】《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示例木实之蠹者,必不沙烂……瓜至甘而不蠹者,以其沙也。有物有则,若可穷矣。 ——宋·陈郁《话谀》

2、

率由旧则

[shuài yóu jiù zé]

【解释】率:遵循;旧则:老法规。完全依循旧规办事。同“率由旧章”。

【出处】《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万邦既化,率由旧则。”

【示例】高祖稽古,率由旧则,斟酌前王,择其令典,朝章国范,焕乎复振。 ——《魏书·礼志一》

3、

前危后则

[qián wēi hòu zé]

【解释】前人的危亡,后人应引以为戒。犹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三年》:“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识,仪狄先知。纣丧殷邦,桀倾夏国,由此言之,前危后则。”

4、

有典有则

[yǒu diǎn yǒu zé]

【解释】典:法则;则:准则。指有法可供依据的准则或法度。

【出处】唐·杨炯《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惟宗惟祖,有典有则。大魏将军,隆周柱国。”

5、

有本有则

[yǒu běn yǒu zé]

【解释】指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

【出处】宋·周敦颐《家人睽复无妄》:“冶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

6、

以身作则

[yǐ shēn zuò zé]

【解释】身:自身;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表率。

【出处】《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示例】这其间不顾一切阻碍以身作则做一个开路先锋的便是许倩如。 ——巴金《家》二十五

“则”在中间的成语

1、

耳闻则诵

[ěr wén zé sòng]

【解释】听过就能背出来。形容记忆力强。

【出处】《晋书·苻融载记》:“融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

【示例】我希望有耳闻则诵的本事。

2、

说大人则藐之

[shuō dà rén zé miǎo zhī]

【解释】大人:大人物。原指向大人物游说时,不能把他们的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后比喻敢于同权威名流争鸣辩论的精神。

【出处】《孟子·尽心下》:“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3、

水至清则无鱼

[shuǐ zhì qīng wú yú]

【解释】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出处】西汉·戴圣《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示例】故水至清则无鱼,政至察则众乖,此自然之势也。 ——《晋书·郭璞传》

4、

大杖则走

[dà zhàng zé zǒu]

【解释】杖:木棍;走:逃跑。舜的父亲用大棍子打他时,他就逃走躲避,免陷父亲于不义。旧时宣扬的封建孝道。

【出处】汉·刘向《说苑·建本》:“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大棰则走,以逃暴怒也。”

【示例】舜之事父,小杖则受,大杖则走,非不孝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崔寔传》

5、

心亿则乐

[xīn yì zé lè]

【解释】亿:安。心中安适就会快乐。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心亿则乐,窕则不咸。”

6、

令苛则不听

[lìng kē zé bù tīng]

【解释】苛:细碎烦琐;听:听从。法令细碎繁琐,执法者无法执行。形容事物如果繁杂,就会适得其反。

【出处】《吕氏春秋·吕览·适威》:“令苛则不听,令多则不行。”

7、

心之官则思

[xīn zhī guān zé sī]

【解释】心:古人以为心是思维器官,所以把思想的器官、感情等都说做心,现指脑筋;官:官能,作用。脑筋的官能就是思维。

【出处】《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示例】孟子说:“心之官则思。”他对脑筋的作用下了正确的定义。 ——毛泽东《学习和时局》

8、

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shēng zé tóng qīn,sǐ zé tóng xué]

【解释】衾:被子;穴:墓穴。活着同盖一条被子,死了同葬一个墓穴。形容夫妇感情深厚。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不恋豪杰,不羡骄奢,自愿地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9、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yī zé yǐ xǐ,yī zé yǐ jù]

【解释】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示例】幸利爹妈年满八旬,孩儿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明·高则诚《琵琶记·高堂称寿》

10、

饥则附人,饱便高扬

[jī zé fù rén,bǎo biàn gāo yáng]

【解释】附:依附,归附;扬:飞扬。饿了就来归附,饱了就飞走了。比喻人不得志即来依附,得志时就远走高飞,忘恩负义。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吕布传》:“譬如养鹰,饥即为用,饱则扬去。”

【示例】且垂犹鹰也饥则附人,饱便高扬。 ——唐·房玄龄《晋书·慕容垂载记》

11、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yǒu huà zé cháng,wú huà zé duǎn]

【解释】有话说就多说,无话说就短说。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四回:“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不觉过了一月有余。看看是十一月天气,连日朔风紧起,四下里彤云密布,又早纷纷扬扬飞下一天瑞雪来。”

【示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一天、两天、三天、四天过去了。 ——刘流《烈火金刚》第二十八回

12、

知希则贵

[zhī xī zé guì]

【解释】希:少;贵:珍贵。了解的人少,就会显得珍贵。

【出处】《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13、

兵强则灭

[bīng qiáng zé miè]

【解释】指依恃军队强盛则毁灭。

【出处】《列子·黄帝》:“老聃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按今本《老子》作“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

【示例】故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淮南子·原道训》

14、

木强则折

[mù qiáng zé zhé]

【解释】强:坚硬。质地硬的木材容易脆裂折断。比喻一味强硬反而会招致失败。

【出处】《老子》第七十六章:“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示例】故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之弊。 ——《淮南子·原道训》

15、

急则计生

[jí zé zhì shēng]

【解释】计:计策,办法。在紧急情况下,被逼无奈想出了应付的办法。

【出处】唐·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序》:“今足下果用所长,过蒙见窘,然敌则气作,急则计生,四十二章麾扫并毕,不知大敌以为如何?”

16、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xiǎo zhàng zé shòu,dà zhàng zé zǒu]

【解释】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

【出处】《孔子家语·六本》:“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示例】舜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妻帝二女,不待瞽瞍之命。 ——宋·陆九渊《经德堂记》

17、

勤则不匮

[qín zé bù kuì]

【解释】匮:不足。只要勤劳就不会缺少物资。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示例】到底自己的“为政在勤、勤则不匮”的训旨见了成效。关于“勤”字之义,看来朕不仅讲透了,而且大臣也能遵守。 ——刘德贵《嘉庆皇帝》一

18、

行则连舆,止则接席

[xíng zé lián yú,zhǐ zé jiē xí]

【解释】行:行路;舆:蓬车或轿子;止:停止席:席位。外出时车或轿相连,休息时座位相接。形容关系密切,形影不离。

【出处】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昔日游行,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19、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rì zhōng zé yí,yuè mǎn zé kuī]

【解释】移:迁移。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满圆就要亏缺。比喻事物盛极必衰,或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

【示例】臣闻峻高者聩,茂叶者摧,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20、

乱极则平

[luàn jí zé píng]

【解释】社会动乱到了极点,必然趋向于安定。

【出处】《三国志·魏志·刑颙传》:“今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

21、

成则为王,败则为贼

[chéng zé wéi wáng,bài zé wéi zéi]

【解释】旧指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寇贼。含有成功者权势在手,无人敢责难,失败者却有口难辩的意思。

【出处】明·罗贯中《平妖传》第三十一回:“单枪独马领三军,成则为王,败则为贼。”

【示例】他们虽然至今不知道“欲壑难填”的古训,却很明白“成则为王,败则为贼”的成语。 ——鲁迅《南腔北调集·谈金圣叹》

22、

日中则移

[rì zhōng zé yí]

【解释】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同“日中则昃”。

【出处】《战国策·秦策三》:“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进退、盈缩、变化,圣人之常道也。”

【示例】臣闻峻高者隤,茂叶者摧,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四时不并盛,五行不俱弛。阴阳更倡,气有盛衰。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23、

成则为王,败则为虏

[chéng zé wéi wáng ,bài zé wéi lǔ]

【解释】旧指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俘虏。含有成功者权势在手,无人敢责难,失败者却有口难辩的意思。

【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五折:“我成则为王,败则为虏,事已至此,惟求早死而已。”

24、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rì zhōng zé zè,yuè yíng zé shí]

【解释】昃:太阳偏西。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到了最圆时就必定开始亏缺。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出处】《周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乎人乎!”

25、

否终则泰

[pǐ zhōng zé tài]

【解释】指闭塞到极点,则转向通泰。

【出处】《易·杂卦》:“否泰,反其类也。”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示例】夫否终则泰,屯极则亨,若日月之回环,犹阴阳之报复。 ——南朝·陈·徐陵《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

26、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yǒu zé gǎi zhī,wú zé jiā miǎn]

【解释】则:就;加:加以。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宋·朱熹《集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示例】根据同学们所提的意见和批评,检查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7、

事宽则圆

[shì kuān zé yuán]

【解释】遇到事情只要从容对待,就能圆满解决。款:宽缓。同“事款则圆”。

【出处】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一百三十一回:“闻达暗想道:“此人本是一勇之夫,不难取他,只是攻击得紧,他必死命相拒。看来此事,事宽则圆,急难成效。”

【示例】姐姐不要性急,事宽则圆。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八十九回

28、

穷则变,变则通

[qióng zé biàn,biàn zé tōng]

【解释】穷:穷尽,困窘。指事物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变化了就会继续向前发展。

【出处】《周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示例】文章之道,如夏、殷、周之立法,穷则变,变则通。 ——清·袁枚《答友人论文第二书》

29、

礼胜则离

[lǐ shèng zé lí]

【解释】指礼节过分,亲属也显得疏远了。

【出处】指礼节过分,亲属也显得疏远了。

30、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fán shì yù zé lì,bù yù zé fèi]

【解释】豫:通“预”,事先准备。指做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1、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

[rì zhōng zé zè,yuè mǎn zé kuī]

【解释】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出处】《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乎人乎!”

【示例】你但看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月满则亏,这都是无往不复。 ——元·无名氏《来生债》第二折

32、

盈则必亏

[yíng zé bì kuī]

【解释】盈:圆。亏:缺。月圆的时候就是月缺的时候。形容物极必反。

【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

33、

不平则鸣

[bù píng zé míng]

【解释】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出处】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示例】“不平则鸣”,看看现时的情况,难怪学生们厉声疾呼——革命、救国。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七章

34、

喜则气缓

[xǐ zé qì huǎn]

【解释】气缓:心气舒缓或和达。喜能使人精神兴奋,心情和达,气机通利。

【出处】《素问·举痛论》:“喜则气缓,……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35、

日中则昃

[rì zhōng zé zè]

【解释】昃:太阳偏西。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出处】《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乎人乎!”

【示例】夫日中则昃,盛衰必复。 ——《新五代史·司天考二》

36、

得寸则寸

[dé cùn zé cùn]

【解释】得到一寸就是一寸。指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多少就是多少。

【出处】《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37、

非愚则诬

[fēi yú zé wū]

【解释】诬:诬蔑。不是生性愚蠢的话,就是故意污蔑。

【出处】《庄子·秋水》:“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呼?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

38、

欲速则不达

[yù sù zé bù dá]

【解释】速:快;达:达到。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示例】‘欲速则不达’,这不是说不要速,而是说不要犯盲动主义。 ——毛泽东《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

39、

事缓则圆

[shì huǎn zé yuán]

【解释】碰到事情不要操之过急,而要慢慢地设法应付,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

【出处】清·俞万春《荡寇志》:“看来此事,事宽则圆,急难成效。”

【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同时他也劝她要耐心,事缓则圆,心太急反倒生出意外的障碍。”

40、

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

[ài zé jiā zhū xī,wù zé zhuì zhū yuān]

【解释】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里。意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示例】我们待人接物不能用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的态度。

41、

水满则溢

[shuǐ mǎn zé yì]

【解释】溢:水满外流。水满了就会流出来。比喻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向相反方面变化。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3回:“你如何连两句俗话也不晓得?常言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42、

上用目,则下饰观

[shàng yòng mù,zé xià shì guān]

【解释】在上边的能够明察,下边的伪装行为就会被发现。

【出处】《韩非子·有度》:“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

43、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shuǐ zé zài zhōu,shuǐ zé fù zhōu]

【解释】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比喻民可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出处】《孙卿子》:“孔子对鲁哀公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不危焉。’”

44、

物极则衰

[wù jí zé shuāi]

【解释】指事物繁盛以后则将衰萎。

【出处】《史记·李斯列传》:“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45、

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yǒu zé gǎi zhī,wú zé jiā miǎn]

【解释】指凡有缺点错误被人指出应该改过,没缺点、错误就用以勉励自己。

【示例】对于别人的意见,我们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46、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bù míng zé yǐ,yī míng jīng rén]

【解释】鸣;鸟叫。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47、

山锐则不高

[shān ruì zé bù gāo]

【解释】比喻人太露锋茫,就成不了大事。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山锐则不高,水径则不深。”

48、

月满则亏

[yuè mǎn zé kuī]

【解释】月圆则缺。比喻事物发展到极点则开始衰退。

【出处】《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

【示例】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

49、

名不正则言不顺

[míng bù zhèng zé yán bù shùn]

【解释】名:名分;顺:合理。原指在名分上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要与自己的地位相称,否则道理上就讲不通。

【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示例】名不正则言不顺,以此而求国民之效死恐后,于义终有未安。 ——邹韬奋《抗战以来·再谈抗日各党派对宪政的要求》

50、

典则俊雅

[diǎn zé jùn yǎ]

【解释】端庄高雅而标致。

【出处】《红楼梦》第十四回:“一切张罗款待,都是凤姐一人周全承应……[凤姐]洒爽风流,典则俊雅,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了,——那里还把众人放在眼里,挥霍指示,任其所为。”

51、

学而优则仕

[xué ér yōu zé shì]

【解释】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示例】我有力量释放了你,叫你达到学而优则仕的愿望。 ——老舍《四世同堂·三十四》

52、

物不平则鸣

[wù bù píng zé míng]

【解释】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出处】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示例】怨不得芳官。自古说:物不平则鸣。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

53、

兽穷则啮

[shòu qióng zé niè]

【解释】指野兽陷于绝境必然进行搏噬反扑。亦喻人陷入困窘之境,便会竭力反击。

【出处】《韩诗外传》卷二:“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示例】兽穷则啮,于是奸苗倡言逐客民,复故地,而群寨争杀百姓响应矣。 ——清·魏源《圣武记》卷七

54、

物壮则老

[wù zhuàng zé lǎo]

【解释】壮:壮实,强壮;老:老死。事物壮盛到了极点就会衰朽。指一切事物盛极必衰的自然规律。

【出处】《老子》第五十五章:“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示例】伏以物壮则老,肃役所以成岁功;否终必倾,反复然后知天意。 ——宋·苏轼《贺正启》

55、

礼烦则乱

[lǐ fán zé luàn]

【解释】礼仪繁琐势必导致混乱。

【出处】《尚书·说命中》:“黩于祭祀,时谓弗钦。礼烦则乱,事神则难。”

56、

鸟穷则啄

[niǎo qióng zé zhuó]

【解释】鸟陷于绝境就要反啄。比喻人走投无路就会冒险。

【出处】《荀子·哀公》:“鸟穷则啄,兽穷则攫。”

【示例】责以重礼,古者以禽鱼畜之,必绝其类,恐兽穷则攫,鸟穷则啄,甚非计也。 ——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二十二回

57、

物极则反

[wù jí zé fǎn]

【解释】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出处】《鹖冠子·环流》:“美恶相饰,命曰复周;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示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4卷:“自古道:物极则反,人急计生。”

58、

乐极则忧

[lè jí zé yōu]

【解释】好乐过度而不止,必生忧伤。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乐记》:“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

59、

不进则退

[bù jìn zé tuì]

【解释】不前进就要后退。

【出处】《邓析子·无后篇》:“不进则退,不喜则忧,不得则亡,此世人之常。”

【示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外语也是一样,一刻也放松不得。

60、

闻过则喜

[wén guò zé xǐ]

【解释】过:过失;则:就。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示例】故其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宋·陆九渊《与傅全美书》

61、

剥极则复

[bō jí zé fù]

【解释】剥卦阴盛阳衰,复卦阴极而阳复。比喻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出处】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抑闻大《易》之义,剥极则复,否极则泰。吾中国今日之弱,岂犹未极耶?思之思之。”

62、

小不忍则乱大谋

[xiǎo bù rěn zé luàn dà móu]

【解释】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卫灵公》:“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示例】小不忍则乱大谋,忍到如今已是塔尖了,不久开交。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九回

63、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chéng zé wéi wáng ,bài zé wéi kòu]

【解释】旧指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寇贼。含有成功者权势在手,无人敢责难,失败者却有口难辩的意思。

【出处】孙中山《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之演讲》:“中国历史上有一习惯,所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但近代文明国家,不是如此。”

【示例】大家都明白“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道理。

64、

见善则迁

[jiàn shàn zé qiān]

【解释】看到好事就仿效去做。

【出处】《周易·益》:“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65、

谋先则事昌

[móu xiān zé shì chāng]

【解释】谋计划、计谋;昌:兴盛。事前做好计划,事情就容易成功兴盛。

【出处】汉·刘向《说苑·丛谈》:“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

66、

好问则裕

[hào wèn zé yù]

【解释】好:喜欢;裕:富裕。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

【出处】《尚书·汤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示例】《书》曰:好问则裕。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67、

礼烦则不庄

[lǐ fán zé bù zhuāng]

【解释】礼仪烦杂反而显得轻浮、不庄重。

【出处】《吕氏春秋·适威》:“礼烦则不庄,业烦则无功。”

68、

器满则覆

[qì mǎn zé fù]

【解释】容器满溢,则将倾覆。比喻事物发展超过一定界限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亦以喻骄傲自满将导致失败。亦作“器满将覆”。

【出处】《新唐书·苏安恒传》:“物极则复,器满则覆,当断不断,将受其乱。”

69、

事款则圆

[shì kuǎn zé yuán]

【解释】谓遇事只要从容对待,就能圆满解决。款,宽缓。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七回:“事款则圆,你且住啼哭,休得叫骂。”又第二十五回:“你老人家不要著急,这可是急不来的事,事款则圆。”

70、

过则勿惮改

[guò zé wù dàn gǎi]

【解释】过:过错;惮:害怕。有了错误,不要怕改正。

【出处】《论语·学而》:“主忠信……过则勿惮改。”

【示例】前者躲避现实,有点“明哲保身”的味道;后者也还看不见“过则勿惮改”的勇气。 ——谢觉哉《反省》

71、

学优则仕

[xué yōu zé shì]

【解释】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72、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mín shēng zài qín,qín zé bù kuì]

【解释】匮:缺乏。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少衣食。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示例】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 ——晋·陶潜《劝农》

73、

物至则反

[wù zhì zé fǎn]

【解释】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同“物极则反”。

【出处】《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史记·春申君列传》:“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致高则危,累棋是也。”

74、

月盈则食

[yuè yíng zé shí]

【解释】盈:满;食:通“蚀”,缺。月亮圆的时候就容易发生月蚀。比喻事物盛到极点就会衰落。

【出处】《周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示例】月盈则食,心在日冲,以检日则宿度可辨,请据效以课疏密。 ——《宋书·律历志下》

75、

水则资车

[shuǐ zé zī chē]

【解释】资:取。在水路上通船时,应该取来车辆备用。比喻有备无患。

【出处】《国语·越语上》:“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时。”

76、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nì shuǐ xíng zhōu,bù jìn zé tuì]

【解释】逆着水流的方向行船,如不努力推进,则会随水流后退。比喻学习或做事须克服困难,奋勉向前。

【出处】清·梁启超《莅山西票商欢迎会学说词》:“夫旧而能守,斯亦已矣!然鄙人以为人之处于世也,如逆水许舟,不进则退。”

77、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yuè mǎn zé kuī,shuǐ mǎn zé ì]

【解释】月亮圆的时候就容易发生月蚀,水满了就会溢出来。比喻事物盛到极点就会衰落。

【出处】《周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示例】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

78、

知人则哲

[zhī rén zé zhé]

【解释】指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即可谓之明智。

【出处】《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曾运乾正读:“哲,智;官,任……言知人则能器使。”

【示例】知人则哲,振古所难。 ——《魏书·肃宗纪》

79、

革刚则裂

[gé gāng zé liè]

【解释】革:皮革;刚:硬。皮革太硬就容易断裂。比喻人或集团过分强硬就容易遭致失败或灭亡。

【出处】汉·刘向《说苑·敬慎》:“金刚则折,革刚则裂,人君刚则国家灭,人臣刚则交友绝。”

80、

学而不思则罔

[xué ér bù sī zé wǎng]

【解释】罔:蒙蔽。只读书不思考就会上当受骗。

【出处】《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示例】谢觉哉《想!》:“把书本当教条,不顾客观条件,生硬地拿现成公式去套,也必然碰大钉子,所谓‘学而不思则罔’。”

81、

急则抱佛脚

[jí zé bào fó jiǎo]

【解释】急:紧急,危急。比喻事到临头才慌忙准备。

【出处】宋·刘攽《中山诗话》:“王丞相嗜谐谑。一日,论沙门道,因曰:‘投老欲依僧。’客遽对曰:‘急则抱佛脚。’”

82、

物盛则衰

[wù shèng zé shuāi]

【解释】指事物繁盛以后则将衰萎。

【出处】《史记·田叔列传》:“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

【示例】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83卷:“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乐极悲来,物盛则衰。”

83、

有则改之

[yǒu zé gǎi zhī]

【解释】则:就;加:加以。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

【出处】宋·朱熹《论语集注·学而》:“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84、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yòng zhī zé xíng,shě zhī zé cáng]

【解释】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出处】《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85、

自用则小

[zì yòng zé xiǎo]

【解释】自用: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不虚心向人求教。主观武断,就办不成大事。

【出处】《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86、

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wú suǒ bù bèi,zé wú suǒ bù guǎ]

【解释】寡:少,薄弱。没有不防备的地方,就没有不薄弱的地方。原指应重点设防,不宜分散兵力。后指不能面面俱到,要保证重点。

【出处】《孙子·虚实篇》:“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87、

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yǒu bèi zé zhì rén,wú bèi zé zhì yú rén]

【解释】有所准备就能控制别人,毫无准备就会被别人所控制。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险固》:“故龟猖有介,狐貉不能禽;蝮蛇有螫,人忌而不轻。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88、

既来之,则安之

[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

【解释】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出处】《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示例】但既来之,则安之,姑且住下再说。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二回

89、

极则必反

[jí zé bì fǎn]

【解释】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出处】《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污。”

90、

多慢则生乱

[duō màn zé shēng luàn]

【解释】慢:怠慢。居安忘危,过于怠慢,则容易生出乱事。

【出处】《三国志·蜀志·谯周传》:“多慢则生乱,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

91、

穷则思变

[qióng zé sī biàn]

【解释】原指事物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现指在穷困艰难的时候,就要想办法改变现状。

【出处】《周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示例】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唐·陆贽《论左降官准赦合量移事状》

92、

事预则立

[shì yù zé lì]

【解释】指无论做什么事,事前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出处】《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93、

乐极则悲

[lè jí zé bēi]

【解释】欢乐到了极点,将转而发生悲伤的事。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示例】我们应该明白乐极则悲的道理。

94、

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

[gū yīn zé bù shēng,dú yáng zé bù zhǎng]

【解释】指单一方面的因素或条件是不能生长出新事物的。

【出处】清·程允开《幼学故事琼林·夫妇》:“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故天地配以阴阳。”

95、

水激则旱

[shuǐ jī zé hàn]

【解释】旱:同“悍”,勇猛;激:因水受阻或震荡而向上涌。指水流受阻,激而劲悍。比喻越受阻挠,越能激起力量。

【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

96、

礼失则昏

[lǐ shī zé hūn]

【解释】失去礼义就必然导致昏乱。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矢志为昏,失所为愆。’”

97、

行则思义

[xíng zé sī yì]

【解释】行:行动;义:公正。行动时要考虑是否合乎正义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

98、

达则兼善天下

[dá zé jiān shàn tiān xià]

【解释】达:显贵。得志做了大官,就也把天下治理好。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示例】但是读书人也要‘达则兼善天下’。从前时代这种‘达’就是‘得君行道’。 ——朱自清《论不满现状》

99、

兽困则噬

[shòu kùn zé shì]

【解释】兽陷困境要咬人。比喻人陷于绝境要竭力反抗。

【出处】《宋史·谢晦传》:“然归死难图,兽困则噬,是以爰整其旅,用为过防。”

100、

言美则响美

[yán měi zé xiǎng měi]

【解释】比喻人的人格、行为高尚,声誉也必然好。

【出处】《列子·说符》:“言美则响美,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名也者,响也;身也者,影也。”

101、

位极则残

[wèi jí zé cán]

【解释】位:官位;残:凶暴,残忍。指统治者地位越高越残忍。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

102、

稍纵则逝

[shāo zòng zé shì]

【解释】纵:放松;逝:失去。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出处】清·郎廷槐《师友诗传录》:“当其触物兴怀情来神会,机栝跃如,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

103、

偏信则暗

[piān xìn zé àn]

【解释】偏信:只听信一方面的话;暗:糊涂。只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不能明辨是非。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104、

单则易折,众则难摧

[dān zé yì zhé,zhòng zé nán cuī]

【解释】势孤力单,容易受人欺负;从多气壮,别人不敢欺侮。

【出处】《北史·吐谷浑传》:“单则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也。”

105、

水激则旱,矢激则远

[shuǐ jī zé hàn,shǐ jī zé yuǎn]

【解释】水流矢飞,受阻则劲悍而去远。旱,通“悍”。比喻因祸致福。

106、

时运则存,不用则亡

[shí yùn zé cún,bù yòng zé wáng]

【解释】时:经常。原指铁针要经常使用,不用就要生锈,成为没用的东西。后指技术、知识越用越熟练、丰富,不使用就要生疏、遗忘。

【出处】《荀子·赋篇》:“功业甚博,不见贤良。时用则存,不用则亡。”

107、

亿则屡中

[yì zé lǚ zhòng]

【解释】亿:通“臆”;中:正中。料事总是能与实际相符。

【出处】《论语·先进》:“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示例】庶几所谓不惑,而非依仿象类、亿则屡中者。 ——《宋史·邵雍传》

108、

穷极则变

[qióng jí zé biàn]

【解释】原指事物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现指在穷困艰难的时候,就要想办法改变现状。

【出处】《周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年》:“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示例】天下 事,惟陷之深者,其出愈速;穷极则变,理有固然。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一回

109、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jiān tīng zé míng,piān xìn zé àn]

【解释】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示例】唐朝人魏徵说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毛泽东《矛盾论》

110、

有仙则名

[yǒu xiān zé míng]

【解释】山中有了仙人居住,山就成为名山

【出处】唐·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111、

一再则宥,三则不赦

[yī zài zé yòu,sān zé bù shè]

【解释】一再:第一、二次;宥:宽容。第一、第二次可以宽容,再三违犯就不能赦免了。

【出处】《管子·立政》:“一再则宥,三则不赦。”

112、

合则留,不合则去

[hé zé liú,bù hé zé qù]

【解释】指脾气相投或意见一致,就在一起共事,反之则离开。

【出处】宋·苏轼《范增论》:“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项羽以成功名,陋也。”

【示例】诤而不听,合则留,不合则去,此吾夫子所以……不脱冕而行也。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七回

113、

一则一,二则二

[yī zé yī,èr zé èr]

【解释】形容说话老老实实,毫不含糊。同“一是一,二是二”。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则要你一则一,二则二。”

【示例】赵氏当初合计家问官司时见过刑厅夹那伍圣道、邵强仁的利害,恐怕当真夹起来,就便一则一,二则二,说得真真切切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二十回

114、

妄言则乱

[wàng yán zé luàn]

【解释】妄:胡乱地。随意乱说话,往往会造成灾祸。指说话应该谨慎。

【出处】《淮南子·主术训》:“夫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

115、

兽穷则齧

[shòu qióng zé niè]

【解释】指野兽陷于绝境必然进行搏噬反扑。亦喻人陷入困窘之境,便会竭力反击。

116、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fán shì yù zé lì,bù yù zé fèi]

【解释】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出处】《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示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选集·论持久战》

117、

思而不学则殆

[sī ér bù xué zé dà]

【解释】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思:思考。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就会使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出处】《论语·为政》:“学而不轴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8、

易地则皆然

[yì dì zé jiē rán]

【解释】易:更换;皆然:都一样。改换到别人的环境,也会像别人那样看待问题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示例】鲁迅《端午节》:“现在学生出身的官僚就不少,和老官僚有什么两样呢?‘易地则皆然’。”

119、

有龙则灵

[yǒu lóng zé líng]

【解释】水潭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

【出处】唐·刘禹锡《陋室铭》:“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示例】王一奇《中国文人传说故事·<陋室铭>》:“写了一篇小屋陋室的赞文,正写到‘……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时……”

120、

山有木工则度之

[shān yǒu mù gōng zé duó zhī]

【解释】度:图谋。山上有树木,工匠才能量材使用。比喻人有了德才,然后才有可能被人重用。

【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

相关文章

清平调·其三

魏书:列传·卷十七

魏书:列传·卷六十一

魏书:志·卷十二

魏书·明帝纪

上面是“”的全面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 成语 内容。

当前网址:https://www.guziti.cn/article/18423.html